当前位置: yl23455永利官网 >> 人才培养 >> 通识课教学 >> 正文

理论参考 | 大学语文教材类型分析及其创新建设

发布时间:2024-07-13文章来源:《写作》杂志 作者:周金声 李海洋   浏览次数:

所谓“语文”,叶圣陶概括得最准确:“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就是说,“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简称,包含口头语和书面文两大部分,在中国大陆通常又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的课程。从时段和层次看,语文分为中小学语文、大学语文。近百年来大学语文教材长期处于“版本众多、良莠不齐”的状态,有必要对其进行类型梳理及分析,探寻最适合培养中国大学生通用语文能力的教材教法。

一、大学语文教材的类型

大学语文教材历经百年发展形成了数量庞大的体系。有不少学者对大学语文教材问题进行过研究。我们以“大学语文教材”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发现663 条文献。其中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21篇,学术期刊文献607篇,报纸及会议文献34篇,成果时间跨度从20世纪80年代至2023年底。根据中国知网统计,成果中明确以教材为研究对象或主题的有133篇,占20%。这些成果覆盖教材编写、教材改革、教材比较等方面,有许多研究涉及大学语文教材类型问题。彭书雄在论述上海、北京、武汉、南京四地高校语文教育改革模式时,最早概括出大学语文教材的四种类型:“主题+文选”“专题+文选”“作家+文选”“文史+文选”。董晓玲根据全国部分大学语文教材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也概括为四种类型:“文选型”“文选+专题型”“文学史+文选型”“文学史+文选+写作型”。王丹专论大学语文教材结构,划分出四种类型:“人文主题类”“文学史类”“文选类”“专题类”。李君系统研究了1978—2008年30年间的350部大学语文教材,着重对教材选文进行量化考察,将选文编排体例划分为13 类。何二元《大学语文(大学国文)教材简介》也着重从部分教材的特点对百年来的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做了简介,没有详细分类,有较强的史料性。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根据选文组合结构进行的分类,呈现出主观性差异但似乎区别不大。

任何精心编写的教材都是作者教学理念的产物,某种教材形态就是一类或一个团队的语文观、教学理念的体现。研究教材大体可以达成研究各种类型教材形成的教学模式之目的。我们尝试结合已有成果,根据历代代表性教材主要体例和编写者教学理念,将大学语文教材分为四种类型:文学语文、文化语文、写作语文、组合语文。

(一)文学语文

这类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以文学知识、文学鉴赏、文学写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又分为以史带篇的文学史结构、以主题选篇的主题结构、分文体教学的文体结构3种样式。

1.文学史结构的教材

这类教材基本上是以文学教研的思路进行编写的,主要侧重于文学史知识和文学作品选文的介绍、讲解和欣赏。林传甲编写的《京师大学堂国文讲义·中国文学史》(1904)对后世的语文教材编写影响较大,早期的大学语文教材多数都是这个思路。著名的《西南联大国文选》(1940)虽然以选文读本为主,也保持了文学史的路数。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1981)是恢复大学语文课程的首部教材,也是以文学史的线索构成。

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2003)是这类教材的一种新探索。撰稿者都是一时名家,采用讲座的形式,共25个专题:《诗经》与中国诗歌的起源、《离骚》与骚体传统、《易》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老庄与道家文化等。每个专题包括三个层面:专题讲座、配套文选、拓展材料。这部教材基本是文学研究的深化,可以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对非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过于偏深。

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2008)以文学史为主线精选105 篇课文,涵盖了从《诗经》直到现当代的主要作家、文学流派的各类文体作品。古代部分每单元还突出某一题材(如山水、田园、爱情、爱国等),使学生点、线、面相结合,多侧面、多角度地去认识中国文学的概貌。每单元除作家小传、注释、赏析外,还附有单元和文体综论、作家集评、汇评、参考书目、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络链接等。这部教材是唯一一部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的大学语文教材。

2.主题结构的教材

自《昭明文选》始,历代都将文选读本作为教授学子学习文学的资料。现代语文史料研究者所推崇的“我国‘大学语文’教材之肇始”者、南洋公学唐文治的《国文大义》(1909)就是一种文选读本,故后来改名为《高等国文读本》。

这类文选读本绝大多数选文是文学性的,可谓文学史作品选的变种,只不过侧重于作品品读,有的加入一点文学知识介绍,有的就只是按照文学史线索串联一些作品。后来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开始得到重视。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9 版,2007)就以主题引领作品,全书分为12个人文主题:和而不同、浩然正气、洞明世事、以史为鉴、礼赞爱情等,突出人文精神,增加了单元导读、课文提示、思考与练习等。这部教材也想从实用性方面努力,比如增加了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诗歌的阅读与写作等,但多是介绍,设计的实践训练很少。后来仿此结构的教材很多。

3.文体结构的教材

高中语文已经基本解决了字词句组合而成语篇写作的问题,新课标语文要求掌握3000个字以及常用语法和词汇,写作千字文章,主要包括记叙文和议论文,要对中国文学发展简史和简单的应用文有所了解。如果大学语文依然着力于文学史知识和千字文写作,就容易落入“高四语文”。中学语文教育主要是基础性教育,侧重以应试为导向的静态知识,对大学生来说更应该引导他们理解知识背后的原理,所以呈现不同文体特征的文体结构的语文读本应需而生。最早的林传甲《京师大学堂国文讲义》虽从文学史线索入手,但是已着眼于“研究文学要义”“练习各体文字”,分篇讲解“群经文体”“诸史文体”“唐宋至今文体”等。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郭绍虞为燕京大学编写大一国文教材,兼顾阅读与写作,将教材分为两册,一册为《近代文编》(1939),主要供阅读;一册为《学文示例》(1941),主要讲写作。选文按文体分12类:日记、笔记、游记、传记、叙记、论说、论评、论辩、论述等,与学文讲练相匹配,有利于帮助学子辨析文体、提高写作能力。程千帆为武汉大学的国文课编写的《文论十笺》(1942),非常重视写作,但过于理论化,更适用于文学专业的选修课。

当代陈洪主编《大学语文》(2005)提出“好文章”的理念,课文选篇着眼于广义的“美文”,通常划归于应用文的演讲、书信、序跋等,只要文章写得好也可入选。教材分为4 个部分:现代文章,古代文章,诗、词、歌,中译外国作品。这对从高中语文“千字文”阅读写作提升到从文体角度欣赏美文很有意义,但还基本上是讲析欣赏,指导学生辨析文体和写作训练的实操性措施不太多。

在总结以上经验基础上,朱文斌主编的《大学语文:阅读与写作》(2017),从最基本的文学文体入手,分别设立散文欣赏与写作、诗歌欣赏与写作、小说欣赏与写作、戏剧欣赏与创编、影视欣赏与剧本创编、创意写作与文化生活6 个单元,引入著名作家的写作经验谈和文体讲解,结合作品品鉴帮助学生认知各种文体,每一单元都有二维码资料库、资源链接、创意展示,设计了大量的文化活动,激励学生结合校园生活和职场情景进行说写训练,从而达成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之目标。

(二)文化语文

文化语文旨在突破纯文学观,将文学视作文化形态之一,只是语文课程中的一部分,主张将文、史、哲、艺、理、工、经、管等各个学科的知识都视作语文内容,语文本体任务主要是研究如何从语言文字角度有效获取知识信息,如何培养悟觉和表达资讯的能力。世界博大、知识无限,表达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涉及人的生活方方面面,不应局限于文学,所以称之为文化语文。

首倡大学文化语文者是湖北省一批志同道合的大学语文教师,编写出版了《大学人文语文》(2007、2015),采取“文化专题”引领“经典名著”和“精品美文”研读的编排方式,荟萃精品,呈现思想,启迪心智,特别选择中国文化元典《周易》和儒、释、道经典进行评介和导读。导读力求深入浅出,引录原著精彩片段品评论析,使学生观斑窥豹;再配合“研究探索”提示,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有的结合作者评传,活化先贤神采,形象演绎先哲幽思。设“拓展资料”,引录相关资料,使人触类旁通;“争鸣研讨”提示情景问题、比较问题,激发学生争鸣研讨。通过一系列督导阅读和实践演练的设计,促进学子掌握品味文化艺术的方法,增强多层次、多侧面独立思考,将其应用于各种活动,获得读思说写能力的提高。

朱万曙、吴怀东主编的《大学语文》(2009)立足于语言、文学、文化三位一体,精选古今优秀文本,让学生系统了解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基本知识体系。结构上“第一编 汉语言文字”通过选文教授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修辞知识,“第二编 文学审美”选讲古代现代诗歌、词曲、辞赋,“第三编 中华文化”,附录介绍应用文写作知识、古体诗词写作常识、现代汉语中标点符号的用法、逻辑常识等。这部教材主张道、技并重,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审美能力,也增强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努力实现语言文字阅读—文学审美—文化认同的贯通,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的贯通。

尚永亮、杨建波主编的《大学语文》(2015),是国家语委规划项目“基于新课标语文的大学母语教育衔接与提高研究”(YB125-59)的成果,后获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其结构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三编,强调文化元典与文学经典并重,力求在体现时代特征的同时,做到思想性、知识性、审美性、趣味性的结合。这部教材以经典为中心,注重优秀作品的审美感发和人文教育作用;古今兼收,思想文化与文学经典兼顾,韵文体、散文体、说唱体、文论体兼有;文化、理论并重,帮助学生解决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的思想文化隔膜。但其中古代文论分量过重,基本还是纯文学思路。

(三)写作语文

无论阅读还是欣赏,最终目标还是要使学习者接受文化信息知识转化成思想,提高表达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所以有的教材取名“阅读与写作”,有的直接进行“写作”教学。这个思路可以说就是以写作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故可称其为“写作语文”。解放初期,朱德熙先生对语文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说:“我上大学时,没有写作课,只开设‘大一国文’……它有一个好处,就是开眼界、见世面。但就写文章讲,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如果你以前就没有把文章写通,那学习这一年也不会有多大长进。”于是,他亲自主持编写了《作文指导》,这部教材分主题、结构、表现、词汇、句子、标点六章。从具体内容看,这部教材似乎讲语言学理论和语法过多,有人评之是“语言学家笔下的作文指导书”,但它开了中国语文教育专事写作教学之先河。其实,从本质来说“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受教者的写作水平最能体现每一阶段语文教学的效能。由于课时有限,不同学校追求的侧重点不同,久而久之便分成了“写作”和“语文”两门课程。

就“写作”来说又分为文学写作(后来发展为“创意写作”)和应用文写作。这一“写作”分支后来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和课程教学体系,几乎与“语文”并列,虽然有互补,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也就导致了绝大多数“大学语文”课侧重于阅读欣赏,写作训练不够,而“写作”侧重于写作要素构成的理论分析和写作练习,引导阅读不够。

(四)组合语文

有的教研者希望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将阅读欣赏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以解决学生的语文能力问题,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组合型教材教法,《大学语文与写作》也应运而生。高职高专的语文课绝大多数要开一至两年,一套教材往往会涉及作品选读、语文知识、写作知识与训练,所以语文教材基本上都采取组合模式。绝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的语文教材将“阅读与创意写作”和“阅读与应用写作”组合在一起,也有将“口才与应用写作”纳入教材的情况。

1.语文阅读与创意写作结合模式

这种模式的教材多以教文学写作为主。张新颖《大学语文实验教程》(2007)希望通过培养学生对通用语的感情和信心,综合提高其语文水平和能力,从立意与构思、组织与结构、修辞与风格、说话的艺术、日常生活与写作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王尚文、王建华、西渡主编的《大学语文》(2008),9个单元为:1.汉语:我们的精神家园;2.感受汉语之美;3.母语是一条流淌的长河;4.词语的灵境;5.语言:思想的猎鹰;6.万紫千红各占春;7.知音:心灵的相遇;8.翻译:语言之间的对话;9.写作:阅读的升华。西渡和张新颖都是诗人,体现了诗人对文学艺术的敏锐感知。这类教材之中,朱文斌等《大学语文:阅读与写作》(2017)立足基本文体,设计了大量的实训练习活动,着力将创意写作与文学鉴赏和文体辨析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文艺创作水平。

2.语文阅读与应用写作结合模式

这类将常见的大学语文文本欣赏与应用写作结合的教材不少,魏饴《大学语文新编》(2006)最有代表性,强调将工具性作为结构本教材的主线,十分鲜明地将教材内容分为阅读能力培养、日常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三编。上编“阅读能力培养”,分为阅读方法、爱国文选、人本文选、修身文选等7 个单元。中编“日常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分为日常书面表达概说、日常书面表达的一般方法、行政事务文选等6 个单元。下编“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分为口头基本概说、口头表达的基本方法、交际口语等6 个单元。这部教材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训练设计,可操作性强,获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荣誉。

另有何二元《大学语文》(2011),按照纵向结构分为3 个部分:记叙文的规范与变通、议论文的规范与变通、说明文的规范与变通。实用文讲规范,艺术文讲变通,譬如第一部分选汪曾祺的《闻一多先生上课》和新闻《闻一多先生又遭毒手》,将教学文体中的记叙文六要素回归到新闻语体的“5W”。所有的课文都这样一一对照,加强了文体教学,通过文体对照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解决了历来语文教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四分法的逻辑问题。

董小玉《大学语文与写作》(2020)上编分4 个单元:品味传统经典的芬芳、咀嚼现代诗意的美妙、品咂散文泥土的滋味、徜徉小说精彩的画廊,旨在通过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下编分5个单元:应用文体写作、新闻文体写作、文学文体写作、科教文书写作、新媒体写作,旨在通过各种文体的理论学习与写作训练,助力提升大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口才与应用写作相结合模式

为了帮助大学生提高口才技能,不少高校开设了“演讲口才”“交际礼仪”之类的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大学应用语文》(2007)是最早将口才与应用写作结合起来的教材。接着有潘桂云《应用写作与口才》(2011)根据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旅游岗位群的需求,将“应用写作”与“口才艺术”结合,根据学习情境及典型工作任务,设计了旅游迎送、旅游导引、旅游论谈和旅游策划4 个学习情境,通过情境导入、任务描述、实例导引、知识平台、相关资讯和实践演练6 个板块指导综合实训,实现“教、学、做”一体,课堂、职业与社会人生合一。之后涌现了李红霞《口才与应用文写作》(2014)、颜素杰《口才与应用文写作》(2018)、张剑瑞《应用文写作与口才训练》(2020)等教材。

赵丽玲主编的《实用语文:沟通说写教程》(2013)率先以“沟通”引领口才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将沟通学、心理学、人才学、礼仪学引入实用语文教学。这部教材分为修心悟道、沟通口才教练、沟通写作教练三部分。读者评价:“大多数教材都是从教的角度,即传授的角度进行编写的;该《教程》从接受的角度,从语言习得者运用需求的角度进行编写。教师在选定教材时,对编者的理念是认同的。这种认同,就会在教学过程中,从某种程度上让学生去接受。” “坚持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原则和编写方针,闯出了一条高校语文教育的新路子。”该团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在2015 年就完成了构建“沟通与写作”的新课程范式。2018 年清华大学铺开“写作与沟通”课程,引发了各高校效仿的热潮。目前不少大学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配套的教材还不太多,王用源《中文沟通与写作》(2019)是较有影响者之一。2021年中国写作学会与高教出版社联合精选了8部“十四五”重点课程建设教材,其中周金声、杨晓霞《沟通与写作》(2022)突出“为沟通而说写”的核心理念,主要内容包括导论、沟通口才基本功训练(交谈、论辩、演讲等),沟通写作教练(公文类文书、经营类文书、媒体类文书、科研类文书等)。这部教材注重设计情境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实战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恰当言语和文体进行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目前将沟通原理与沟通口才、沟通应用写作融合较紧密的教材。

二、不同类型教材的适应性分析

教师、教材、教学对象三要素匹配适当才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从大学层次和特点来看,可以分为“双一流”名牌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而从学校类型来看,又可分为综合型大学和某专业型大学。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知识基础和文化资源不同,这就决定了学习大学语文的程度、目的和状态会有所不同,所以针对不同院校的学生选择更合适的教材,才有利于产出更好的效果。

考察近30年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编选《大学语文》教材和教学实践的情况,大约有这几种现象:

第一,“双一流”名牌大学和综合性、师范性大学多数都选用文学语文类的教材。这类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高素质的领军人才,学生普遍语文基础好,学习能力强,对各种课程教学不满足于灌输讲解,更希望从课堂获得超越书本、网络的系统化的知识和研究性的智慧,尤其是对学了十几年的语文期望值会更高。而这类大学的师资力量也比较强,基本上可以满足学生多种多样的文化类选修课的需求。所以这类大学无论自编还是选用语文教材,普遍侧重文学语文类的教材。比如温儒敏《高等语文》在北京师范大学以本科励耘实验班2003级学生为对象,分别由yl23455永利官网王宁、李山、康震、杨联芬和李正荣教授主讲,实验的结果大获成功。但在普通高校这部教材就显得太深了。

最有代表性的是王步高主持的《大学语文》教材和课程。王步高是东南大学的知名教授,他领导的团队主要是一批博士,又吸引了各高校一批高水平的参编者,编写出高质量、内容丰富的文学性教材。后来王先生受聘到清华大学专门讲授“大学语文”和“诗词格律与写作”,获得了极大成功,这两门课程也成为国家级公开课。南京大学丁帆《新编大学语文》(2019)、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文》、湖北大学杨建波《大学语文》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第二,非“双一流”普通本科高校普遍青睐文化语文和组合语文。这一类学校涵盖面非常广,总的情况是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处于中上等,对语文的“胃口”也就比较杂,而这类院校通常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少,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不及“双一流”和综合性大学,文化艺术类选修课相对较少,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这类院校往往期待公共大学语文课包打天下,解决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问题。因此,这类院校编写和选用比较多的是文化语文类和组合语文类的教材。比如湖北工业大学是一个以工科为主的多学科大学,人文学科师资紧缺,提供给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也很有限,为了解决大学生学习人文文化的问题,就创编了《大学人文语文》。这部教材以人文经典导读为主线,统摄文化文学名篇,督促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在实践中训练其说写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成为湖北省文化素质教育的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在这个基础上,该团队骨干刘维博士在湖工大工程技术学院进一步研发出《大学人文教程》,后改编为《中华文化通识教程》(2021),推进工科院校、职业院校“中华文化通识混合式教学联盟”系统建设,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湖北经济学院彭书雄率领的团队也以“人文语文”为理念,以“人文素质提升兼及高级语文能力培养”为定位编写《大学语文》(2015),采取专题导读模式,选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兵家文化、荆楚文化等内容,以专题聚焦、专题导读、文本研读、拓展阅读、专题训练为教学路径;综合语言文学文化,融通人文社科自然,注重通识与专识、人文社科与自然三大学科融通性;兼顾知识能力素养,以“文本研读”和“专题训练”,实现大学生审美力、表达力和人文素养的同步提升。2023年该课程荣获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第三,职业教育类本科和高职高专类院校选择实用语文类教材比较普遍。这类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普遍特别重视大学生实用能力培养,选用或是自编的教材绝大多数都是综合而侧重实用的。济南职业学院蒋雪艳《大学语文》,综合融入口语表达和写作,坚持语文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三位一体的原则,突出与中职和应用型本科教材的衔接,突出职业素质的养成,突出语文能力的训练,突出人文精神的建树,创新高职公共基础课“五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这部教材以纸质教材为核心,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纸质教材相融合,彰显出“互联网+职业教育”的特色,被评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教材。

三、新文科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材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多人做过大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大学生的写作能力整体下降,已成为写作学界和社会的共识,而社会发展对写作人才需求从质和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写作实践中的知行不一,归根结底是写作训练量不足和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国家的需要与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2020 年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新文科课程要立足文化自信,守正创新,跨学科融合,价值引领,重视能力培养,建构高质量实践体系。202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2022年教育部、国家语委积极落实,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学生应具有‘一种能力两种意识’(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我们认为大学素质教育和国家通用语文课程必须加快建设,必须遵循这一核心理念,从以下几方面实现突破:

(一)衔接好中学语文,加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

20 世纪初到20 世纪50 年代的大学语文教材从内容到体例都显示出传承中华文化的特点:有的是字、词、句、章的研究,如《新体国文典讲义》(1918);有的是古今名文经典的集结,如《燕京大学国文名著选读》(1935—1936);有的大量选入了史传名著、文化经典以及新文化名作内容,如《北京大学国文选》(1946),是成功的文化语文实践。但是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普遍没有经过系统的中国语文学习,为了补课而恢复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就是文学作品选读和文学简史介绍。目前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语文教材存在这样的问题。

教育部于2001 年、2003 年先后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多次教改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2022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划定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这6 个学习任务群,特别突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要求。这些显然都超越了现行的许多文学语文类的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目标。

中小学语文改革带来的利好,必然使一代学子的语文水平得到全面提高,面向新课标中学语文受益提升者的大学语文教材,当然必须相应提升。考察中学生高考作文和新大学生的语文水平情况发现,经过新课标语文教学,语文水平优良生的比例大大提高,基本的语文表达能力已经具备。但是由于“散文为主导文类所造成的阅读教学困境,以及‘散文化’作文所造成的写作教学困境”,中学语文教学多讲解文学短篇,对文化性特别是经典名著导读很少,学生普遍阅读面狭窄,缺乏深度,写作主要局限在记叙文和格式化的小论文,研究性学习和创意性写作比较薄弱。所以,新大学生普遍缺乏文化精品研读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有待提升。

《新文科建设宣言》倡导:“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理应勇担此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开阔视野,不必像中学语文那样条分理析地说教;鼓励学生自主发挥,侧重于名著经典导读,涉猎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将文史哲艺经管理工的多种文本纳入研读视野,特别是要研读轴心时代的中华经典,如《论语》《道德经》等,深入中华优秀文化内核,体悟中华文化精髓,提升文化品位,落实固本培元,使学子从灵魂深处信仰中华文化,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以语文实践为抓手,着力培养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意识和能力

培养教育部反复强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应当视为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核心目标。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讲授的层面,必须通过大量具体的实践才能完成。多种调查研究发现“有60.15%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朗诵比赛,62.59%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演讲比赛,72.18%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辩论赛,72.74%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读书报告会”。这说明这些方面正是大学语文教学需要下功夫的,其关键是激发学子自愿表达的内驱力。我们主张“文化语用修辞观”,将文学视作一种文化形态和表达方式,纯文学语文的内容要努力转化为教与学的文化活动,要大力引入沟通学、心理学、人才学、礼仪学以及口才学、语用学等学科知识和经验,灵活将其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在课程改革和建设中充分展现大学语文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必须突破传统的文学欣赏讲记模式,在鼓励大学生互动自探文化瑰宝的基础上,引导和激励学生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从“语”和“文”两个方面设计具有特色的课堂及课后实践活动,“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聚焦于学习者积极的自身经验,以达到培养写作思维和习惯的目的”,着力在“精准而优雅表达”素养方面下功夫,真正助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同时,以能力培养促成意识自觉。提高“两种意识”这一目标的实现,绝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更多的还需要学生在“行”中去感受、体悟和历练。“规范使用”就是语文能力基本功的体现,学生只有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以行促识”,完成文化意识的培养。

(三)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需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由于大数据的积累、理论算法的革新、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网络设备的不断完善,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ChatGPT引爆全球。2023 年3 月,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出:类ChatGPT 可能是人工智能最大技术跃迁,应当加快推进中国认知智能大模型建设。2023年6月,香港《南华早报》报道,香港教育局已将人工智能技术和ChatGPT聊天机器人纳入学校课程。“掌控信息技术的人,不能没有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把握语言文字的素养。”

语言文字与人的思维思想关系最为密切,人类知识储备的数量和速度都无法与计算机比。所以,未来的教育对识记的要求会逐步降低,而对培养人的创新智慧期待越来越高,语言文字方面的教育也会变得尤其重要。因此,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必须加快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智慧和创新能力的策略,不仅需要借力技术发展赋能国家语言文字能力,更需要通过特色的文学艺术创意写作实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力,这一切又都集中表现在写作能力方面。

(四)创新知行合一的跨学科融合体系化教材

根据当下大学生的语文水平状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党中央、教育部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美育、“一种能力两个意识”的培养都可以在大学语文课程得到实现。所以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绝大多数专业都强调大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少专业还专门强调“中文写作能力”。2024年1月22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发布,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新增“中文创意写作”二级学科。各高校越来越重视语文课程的建设,今后大学英语课时会缩减,这必然要提高大学语文类课程的课时和要求。我们预期中华通用语文教育教学将会进一步扩大空间和提高要求,这就需要提前做好新文科形态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

新文科“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加速推进融合升级,努力确立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标准,着力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实践操作措施,积极激发学子的表达欲望,调动“表达内驱力”,建构“教、学、做”协调的课程体系,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出高素养强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总结以往经验,针对目前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情况,我们认为目前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可从两个方面着力:

一是创编融合阅读与创意写作的教材。信息时代,大数据索引功能可以满足人快速获取各种知识资源,所以创意智慧和审美悟性的培养将成为教育的第一要素。2024年11月2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修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将“中文创意写作”定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强调培养“具有深厚专业基础、出色创意才华的高层次应用型写作人才”。这迎春而来的信息启示我们,大学语文教材必须从注重静态知识向注重培养文创智慧、从重视文学史向重视文体活用能力培养转变,将创意写作应用于文化产品创造实践活动,使之普及化。一方面要超越中学短文阅读,通过文化经典和美文专著通读研读,进一步开阔学子视野,提高学子审美品位;另一方面要超越当下流行的以文学欣赏为主体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指导鼓励学生广泛开展各种特色阅读实践和创意写作实践活动。将成熟的创意写作成果引进语文教学,总结借鉴和提炼知名作家的创作经验,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结合生活进行创意写作,探索创造文化产品。可以侧重文体分类研读,帮助学生辨析体悟各种文体的个性特征,使其熟练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精准而优雅地表达创意思想。突出实操教练功能,将培育学子审美修养和陶冶情操,激发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融汇贯穿于文创产品的实践中,最终实现培养提高创造性说写表达能力。

二是创编深层融合沟通、礼仪、口才与应用写作的教材。将沟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跨文化交际学、礼仪素养等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大学生口才和实用写作教练。以口语沟通实践和沟通应用写作实践为主线,将校园文化生活、社会职场内容、家庭朋辈人际关系等都纳入教学内容,突破传统教材以说教为主的模式,引入申论写作经验,结合案例分析,着重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努力将教师讲解、导练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练习,重视做中学、学中做,将课堂转变为精准指导的场所、思想碰撞的场所、方法检测反思的场所、成功经验展示总结的场所,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教、学、研、做一体化。这样才能切实帮助学生提高理论觉悟、增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新时期新文科建设要求、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弘扬、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建设等都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为了更好地服务于21世纪信息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更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时代在变,思想观念在变,学生在变,教材也应与之俱变。大学语文教材教法迫切需要改变局限于文学欣赏、人文泛化的局面,要在培养大学生实实在在的创意思维和写作能力方面下功夫,为培养“一种能力两种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贡献。当我们把握好了中华通用语文教育的真谛,提高了大学语文教材的质量,培养出能够精准而优雅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人才,自然就会向国际教育迈进,这一系列的教材教法也将引入国际中文教育的高阶教学之中。所以,我们还必须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关注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对比与融合研究,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传播做出贡献。


* 本文刊发于《写作》2024年第2期。

** 基金项目:国家语委2022 年度科研项目“新疆南疆国家通用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B145-60)、中国写作学会“十四五”重点课程教材建设项目;

*** 为适应新媒体阅读,排版时将摘要、文中注释一并删去,详见本刊原文。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