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读者的“书荒”问题
2016级:乔博涵
“书荒”指爱看书的人想要看的书或是大部分喜欢看的书被看完了,需要新的值得读的作品而自己在短时间内又找不到。现在网络上的“书荒”,多指网络文学读者无网络文学可看。对于一些闲得没事喜欢看网络文学打发时间的人来说,“书荒”无疑是令人抓狂的,我也是这些人的其中一个。在闲暇时间,我时不时地会思考自己“书荒”和别人“书荒”产生的原因。以下是个人陋见。
首先,网络文学繁荣导致创作“套路化”,催生“审美疲劳”。网络文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作品质量较刚刚起步时有所提高。一部网络文学的创作需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然而看完一部网络文学最多不过一个月。这样来算,一个网络文学作家写完一部作品,他的读者可能已经读完数十部其它网络文学作品。写得快没有读得快,这样就导致了读者“书荒”与作家网络文学创作之间的矛盾。虽然网络文学的生产力强,可目前的情况是,读者阅读、鉴赏能力似乎已经超过了网络文学的生产和网络文学质量的进步。
作为一个读者,我觉得读者鉴赏力提高是一件可喜的事情。读者不买帐、作品优胜劣汰,这对网络写手而言自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理论上说,这可以倒逼创作进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现今,许多昔日凭借一部或几部小说封神的网络文学大咖,都陷入了固定的套路,很少去创新,而是用一个或几个固定套路写了一部又一部。作家有属于自己的文学风格自然值得肯定,但这些网络文学大咖所用的固定套路,更像是他们不愿创新、写作偷懒、急功近利的见证。读者可能对这种毫无新意的作品也渐失兴致。网络文学大神“天蚕土豆”,他的成名作《斗破苍穹》的主角萧炎说过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我至今记得很清楚,这句话曾让我热血沸腾了好一阵子。《斗破苍穹》我一字不落地看完,但他下一部《武动乾坤》出来后,我是跳着剧情看完的;等到他又一部新书《大主宰》付梓出版,我看了前三十章就弃了,因为我已经预想到了结局。正所谓“土豆小学生,智商已喂狼。不管写几本,剧情都一样”。大神尚且故步自封,那些模仿他们的写手“小青菜”,更不用谈什么创新了。
虽然因为网络文学写作的自由性,诞生了许多不同的作品类型,如玄幻、武侠、历史、穿越、言情、宫斗等等,但读者只要集中读过某一种类型的作品,就自然会产生审美疲劳,这也会影响阅读其它类型作品。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类型网络文学的读者,都能说出网络文学创作的共同特点。没有创新的优秀作品跟进,读者自然会“书荒”。这和看多了流量明星、小鲜肉,出现审美疲劳是一样的。
其次,作品的表现力问题。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生活,要营造出一种逼真感;同时要流露出作家特定的倾向性与个人情感体验。尤其是后者,在网络文学中表现得十分欠缺。
追求剧情的紧张刺激,缺乏深度,我觉得这是网络文学共有的缺点,也是它们不被主流学界所接受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看网络文学的读者,追求的大都是小说剧情的精彩程度以及所带来的“爽”感,消遣休闲是主要目的,而不是花费时间去思考故事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因为读者的需求不高,所以那些写手也懒得去进行深度挖掘。这也会引起一些想要追求网络文学深度的读者的不满,从而造成他们的“书荒”。
“书荒”折射的其实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缺陷。网络文学作者有时误判了读者的期待,以为只要故事曲折离奇,读者就会买帐“点击量”。而事实上,这种创作的伎俩很容易被读者识破。例如网络文学大神“辰东”,为了剧情的宏大,喜欢各种“挖坑”,各种构想,故事显得神秘兮兮的,表面上很吸引读者,但到了剧情后半段,乏味无聊,草草了事,让人失落。
不过,关于网络文学缺乏深度这个问题,我是属于观望派,能写出来自然是好的,写不出来也情有可原,一方面是很难,另一方面可能也真得没必要。
再次,商业化问题。网络文学商业化产生的付费阅读、月票、推荐票等制度,努力将网络文学阅读的流量变现。在网络文学阅读中,付费用户可以获得月票并且投票给自己喜欢的作品,从而帮助其提升在排行榜上的名次。跻入榜单前列的作者,将会享受到网站的格外奖励,蝉联榜单则很有可能会成为人气作者,甚至成为“大神级”作者。那么,如何更多获得月票,得到网站奖励,成为“大神级”作者呢?从目前来看,就是一要写得好,二要写得多。“写得好”是指作品质量高,读者愿意看;“写的多”是指作品字数多,作者赚得也多。相比较而言,“写得多”占据着主流。将一部网络文学比作一个“娱乐圈明星”,网络文学作品质量的优劣代表着某个明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演出作品的优劣,而这部网络文学每次更新的字数就像明星的曝光率和热度。众所周知,明星的曝光率和热度越高就越不容易过气,而网络文学每次更新的字数的多少就近似于这个道理。质量好、字数多,读者看得满意就会给作品投票,作品票数越高,写手获得的回报就越大。
付费阅读虽然合情合理合法,但我不太喜欢那些月票之类的投票制度。月票制度使大多数作者本着能多赚一点是一点、多写点碰运气的心理去写长篇,如此一来造成了网络文学的一大弊病,就是太“水”。有事没事、有意义没有意义,先写一通,一章八九千字,其实能表达实质内容的也就八九百字,别的都是废话。据百度百科统计,国内第一长网络文学是《宇宙巨校闪级生》,共一亿七千万字;排名第四的是《从零开始》,该作品的作者从2005年开始写作,用了十二年写了2022万字,到2016年完结。这当得起“天蚕土豆”的一句话“恐怖如斯”。可这种水灵灵、亮晶晶的小说也很少人会坚持到底去读完,即使有,怕是读完也将之前的情节忘得差不多了。
一但识破网络文学“写得多”的皮相,就会知道为什么读过十几部网络文学作品的读者,都会轻描淡写地说一句:“都没啥意思。”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盗版侵权一直是网络文学界的另外一大毒瘤。据有关部门统计,网络文学盗版损失达到其市场规模的58.3%。虽然2017年是网络文学因盗版损失最少的一年,损失了74.4亿元,但相校2016年的79.8亿元,只减少了5.4亿。盗版侵权对于那些已经成名的网络作家来说损失不大,但对于依赖网络文学创作为生的网络写手却是致命的,不但影响他们的创作积极性,而且直接影响他们的创作质量。盗版猖獗,原创作者费时费力写出来的东西却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其创作动力下降会导致作品质量下降,作品质量下降以致读者弃文不看,这也算是读者“书荒”的原因之一。
网络文学发展之思
2016级:黄思杰
网络文学的历史已经有二十年了,这二十年来,出现了很多引起轰动的网络文学作品。同时,网络文学又因内容与传播模式引起各方的争论。但是与网络文学体量的发展不相同的是,一部真正可以与经典传统文学相提并论的作品却迟迟未出现,反而内容日趋同质、低级。笔者尚未找出产生这一现象的令人较为信服的原因,在此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个人见解。
从1998年痞子蔡创作《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到2000年今何在出版小说《悟空传》,再到后来出现的各种网络平台的类型化创作模式,网络文学在这二十年里,不管遭受了多大的非议,文学市场占有率逐年扩大却是不争的实事。2012年网络文学的市场规模是27.7亿元,截止到2018年6月,这一数据已经增长到187.5亿元,网络文学用户从2013年的2.74亿增长到2016年的3.33亿。愿意为网络文学付费的用户也大大提高,创作模式也日趋成熟。最开始的网络文学作品发表于网络BBS(网络社区),作者免费发表获得知名度以求得出版,这一时期代表作家有蔡志恒、今何在、慕容雪村等人。他们的作品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其中不乏对社会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早期,朱威廉注册创建了网络文学论坛“榕树下”,创作模式相对自由,其网站艺术总监也是被记入当代文学史的先锋作家陈村,“榕树下”率先引起了一股平民创作的潮流,而且作者。到了2001年,“龙的天空”成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个网络文学网站,之后各大网络文学网站如雨后村笋一般冒出来。仅过几年的竞争,“起点”文学网成为国内最大的网络文学网站,后又并入阅文集团。目前,阅文集团旗下包括起点文学网,创世文学、晋江文学、潇湘书院等网站,其数字阅读的用户覆盖率为90.2%,成了网络文学市场中的龙头老大,同时也不断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了网络文学的创作中。
但是网络文学空间的宏伟、壮观却没有促进创作上对“质”的追求。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作家出版作品报酬只有稿费制,稿费由出版社一次性付清,而之后就产生了版权制,作家收入和销量是紧密相连的。这一变化,让一部分作家对市场更加关注。而网络文学在文学网站上发表之后,收入与阅读量更是密不可分的。读者的喜好和阅读量直接决定收入的多少。当然,网络文学阅读不同于纸质阅读。在网络平台上,读者仅仅需要购买一个章节,花费极少的成本便可以试读,而且随时可以中断对一本书的购买。这就使得相当大的一部分网络文学作者丧失了文学创作的独立自主性,甚至出现了根据读者评论反馈进而修改故事走向的行为;在网络环境中,这样的创作行为更加便捷。
可以说网络文学创作完全没有门槛,而且在作者开始创作一部作品之前,有些网络文学网站会推荐创作者通过一个“系统”选择作品类型,这个系统非常复杂,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设计出一部作品的大致框架,而创作者的任务就是填充,不需要创新、创意,就像工厂流水线生产一般。这似乎实现了“全民文学”,只要有网络即可创作,发表。但创作者素质的高低不定,经典意识欠缺,使得作品显得鱼龙混杂。
另外,网络文学其实是以快速消费为导向的。我去年做过一个20人的小范围实验,其中有5个男生、15个女生,他们都习惯读网络文学。我让他们按照平常速度阅读玄幻、修仙、都市等类型的小说,通过计时器,得出阅读时平均每次翻页所耗的时间是4.5秒,也就是说在4.5秒左右的时间里阅读200字左右的文字。它至少说明,网文读者是不会进行深度阅读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白文”概念就产生了。“小白文”用于形容小说,通常情节简单,没有小说基本的起承转合结构,而是反复灌充无意义的字数,使小说内容臃肿,桥段极度套路化,缺乏思想性,内容浅白,一般见于网络小说。网络小说相比于传统小说,从某种层面上,就好像传统小说比之于诗。有一些人以此为网络文学辩护,认为现在的网络文学就像当初的明清小说,迟早会被人奉为经典。但是网络文学与之前所有文学类型的根本区别是创作动机的差别。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文学表现人性”的说法,在网络文学世界里,很大程度上却都变成了经济学。作者就是商人,读者就是消费者,文学网站即是市场。它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在法律范围内,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基于此,作者就不是考虑自己要写什么,而是要琢磨读者想读什么。
在传统文学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中,作者往往具有更高的文学和艺术素养,作者在作品中对生命进行提问和回答;读者在阅读中也往往会因作品中的人文关怀而获得心灵洗礼。而当下网络文学受限于市场模式,创作者的追求、读者的目的,很难产生真正属于“文学”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二十年,如此大的体量,竟然没有一本获得重要的主流文学奖项。
随着网络文学模式的日趋成熟,人们不能忽略对于当下文学的巨大影响力。从当前来看,网络文学创作者严重依赖市场,与点击量挂钩的稿费模式也让创作者独立创作基本无法实现。文学的门槛取消,读者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可以参与到创作之中,这也打破了原来的创作模式。
虽然网络文学比之传统文学虽有着成本低、传播快的优势,也会更加促进文学的繁荣,但同时版权问题、抄袭问题、作者独立创作的基本保障等又是目前必须正视的,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提升也不能完全凭“资本”去解决。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