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献资料 >> 正文

会议纪要 | “探访李绿园故居 再思《歧路灯》现实意义”学术研讨会(2022年2月6日)

发布时间:2022-02-0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会议纪要

2月6日,正是农历正月初六,在yl23455永利官网赵焕亭副院长的带领下,yl23455永利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部分师生前往李绿园出生地——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宋寨村参观考察李绿园故居并在村部举行了“探访李绿园故居再思《歧路灯》现实意义”学术研讨会。

平顶山市原政协副主席潘民中、平顶山晚报记者王春生、平顶山散文名家杨伟利、平顶山学院原中文系系主任郑黎阳老师、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主任兼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段纳教授、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冰博士、yl23455永利官网焦红涛博士、阎真真博士、赵婕博士、鲁向黎老师、陈思洁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上午9点40分,在曹镇乡副乡长张耀旭和宋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国立等人的陪同下,十几位专家学者进入李绿园故居,探访李绿园当年居住的“今有轩”,参观调研李绿园的生平事迹和创作成就。李绿园第九代后人李红亮介绍说,这个书屋就是李绿园在40岁左右回家守制期间读书的地方,这也是《歧路灯》的诞生地。当时作者创作《歧路灯》的初衷主要是教育自家后代,因此小说的教育思想特别突出,特别是“用心读书、亲近正人”教育理念对我们几代人影响深远。这部作品长时间没有刊刻印刷,而只是在民间传抄。后经几代学者的开掘整理,才得以印刷出版。

上午10点30分,在李绿园故居参观结束之后,专家学者前往位于故居北侧的宋寨村村支部会议室举行学术研讨会,会议由yl23455永利官网副院长赵焕亭主持。与会专家对《歧路灯》的版本流传、主人公形象塑造、语言风格、教育理念、佛学思想、现实意义等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平顶山市原政协副主席潘民中指出,李绿园故居是一处重要的文化资源,《歧路灯》在全国有很大影响。重视《歧路灯》研究有利于乡村振兴和民族振兴。《歧路灯》的研究推广需要学界和政界相互支持,将李绿园故居开发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景观,通过“扬名气”“聚人气”来“生财气”,为建设新农村做出贡献。王冰副院长提出,清代李氏家族几代人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李绿园的祖父李玉琳是洛阳府学秀才,对经学颇有研究,李绿园本人是乾隆恩科举人,学养深厚,不但是著名文学家,而且是重要的理学家。《歧路灯》堪称河南的《红楼梦》,它是研究清代教育、理学、司法、商业等的重要文献。郑黎阳主任强调指出,《歧路灯》是活生生的文化化石,有着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对于李绿园的研究有灯学研究和绿园文化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都值得更规模更系统地推进。

平顶山晚报王春生主任指出,《绿园家训》是中宣部公布的河南省七大家训之一,值得学习和借鉴。它所包含的“用心读书、亲近正人”等理念对于今天人们读书治学、人格修为等方面都有借鉴意义,我们需要重视绿园文化的宣传。著名作家杨伟利说,文学创作应该关注李绿园和《歧路灯》,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播。

焦红涛博士指出,应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开展对《歧路灯》的研究,深入开掘李绿园身世经历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寻求多文本之间的互证,实现《歧路灯》研究的立体化。鲁向黎老师谈了《歧路灯》中的教育思想、闫真真博士探讨了《歧路灯》中对赌博描写的深刻背景、赵婕博士谈了《歧路灯》中的佛学描写。陈思洁老师建议把《绿园家训》中的内容结合《歧路灯》的故事情节,编成系列故事,推广宣传。

赵焕亭副院长指出,李绿园及其《歧路灯》,是我们的重要文化资源。推进和深化李绿园和《歧路灯》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于乡村振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曹镇乡张耀旭副乡长最后发言,他介绍了曹镇乡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讲述了乡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思路,规划了李绿园文化的未来宣传等,并希望李绿园研究能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帮助下发扬光大。

研讨会持续了2个半小时,学术气氛浓厚,讨论热烈。与会学者为李绿园研究中新课题的开展、新理论、新方法的运用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开辟《歧路灯》研究的新视野、新领域,培养壮大《歧路灯》研究队伍,开发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小贴士

李绿园,清代宝丰宋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宋寨)人,著名文学家,著有长篇古典小说《歧路灯》,诗歌今存《绿园诗钞》等,笔记《拾捃录》、传奇《东郭记》均佚。平顶山学院结合地方文化发展的需求,成立“李绿园与《歧路灯》研究所”,在李绿园与《歧路灯》的研究和宣传方面,开拓思路,创新形式,与平顶山市湛河区政府在2010年、2012年、2014年联合举办了三届“《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使《歧路灯》文化在海内外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平顶山学院已成为国内《歧路灯》研究的重要基地。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周萧良
 
版权所有:平顶山学院 河南省重点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
邮箱:zdxk666@163.com